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公共气候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资金规模在不断扩大,2021年的气候资金所占多边开发银行整体业务的份额也已经恢复到新冠爆发前的水平。气候危机日益严峻,亚洲地区的很多国家面临着紧迫的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本文将分析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投融资进展情况,并选取两家主要关注亚洲地区的多边机构,即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其最新气候投融资进展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建议。
一、多边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进展总体概述
(资料图)
在全球气候投融资的发展进程中,多边开发银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多边开发银行的平均贷款期限较长,且往往能够以各种形式提供优惠条款,可以给项目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符合气候项目的长期属性,也提高了项目的可融资性。而且,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关头,私人投资者放弃对气候领域的资金支持,许多国家削减气候领域的预算,多边开发银行通常仍有能力扩大气候投融资的规模,提供担保增信等支持,提高抗风险能力,弥补气候项目的资金缺口。此外,在能力建设方面,多边开发银行经验丰富,有着比其他投资者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提供专业的技术援助,有助于项目更快更稳地落地。最后,多边开发银行的国际信誉优越,具有国际政府组织信用背书,可以更有利地撬动私人资本,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每投资1美元就能撬动2-5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气候资金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仅为0.34美元。
数年以来,多边开发银行的气候融资额稳中求进。根据《2021年多边开发银行气候融资联合报告》,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主要多边开发银行 (MDB) 承诺的气候融资增加了24%以上,融资总额达到82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已经超过了2019年纽约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峰会设定的2025年气候融资目标,即到2025年,全球气候资金总额至少达到650亿美元。从气候融资分配领域来看,2021年,流向减缓和适应领域的气候资金仍然不平均。在流向中低收入国家的气候资金中,适应资金仅占总量的35%,约为176亿美元。在投入高收入国家的气候融资中,绝大多数(95%)的资金都流向了减缓领域。其中,由于非洲在气候风险下急需提高适应能力,仅有非洲开发银行(AfDB)对适应的融资规模大于减缓。另外,从气候资金的投向来看,与2020年相比,多边开发银行对低收入国家的气候投融资额升幅最大,提升100%,但其基数较低,2021年达到60亿美元,仅为高收入经济体气候资金的五分之一;对中高收入国家的气候资金额提升50%,达到180亿美元。近三年,多边开发银行对高收入国家的气候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由2019年的20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增幅50%,占气候投融资总额的36.6%;可能是受到新冠的影响,低收入国家及中高收入国家的气候资金均在2020年下降,并在2021年回升到超过2019年的资金水平。
图 1 2019-2021年多边开发银行在各收入类型经济体的气候投融资额(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2021年多边开发银行气候融资联合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21世纪以来,亚洲各区域的经济总量普遍实现了较快的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同时,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气候灾害事件的数量不断快速增长,由此引发的总体经济损失也在加速扩大。亚洲是极易受到气候灾害的地区,相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亚洲国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敏感,近些年经历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带气旋、极端降雨、干旱和热浪)的数量、强度和影响都大幅增加。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预测,如果不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到2048年,亚洲经济可能会损失26.5%的GDP,然而相同情况下全球GDP的平均萎缩程度为18.1%。因此,推动亚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对两家主要关注亚洲国家的多边开发银行,即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气候投融资的进展进行梳理。
二、亚洲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进展情况
面对日渐严峻的气候危机,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一直致力于帮助亚太地区积极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推动区域内各国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在《2030战略》中将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气候和灾害韧性,提升环境的可持续性列为优先事项,为亚太各国开展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大量资金支持。2018年,亚行曾宣布了一个气候投融资目标:2019年至2030年间亚行自有资金的气候变化投融资要达到800亿美元,确保其至少有75%的业务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2021年10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前夕,亚行宣布提升原设定的气候投融资目标:从2019年到2030年,亚行自有资金的气候投融资将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提升至1000亿美元。新增的200亿美元主要在五个领域为气候议程提供支持:
首先,减缓气候变化的新途径,包括储能、能效和低碳交通。亚行预计其减缓气候变化融资将累积达到660亿美元。
第二,扩大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规模。城市、农业和水资源等气候敏感部门的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其有效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增强韧性。亚行预计其适应气候变化融资到2024年累计达到90亿美元,到2030年将累积达到340亿美元。
第三,增加亚行私营部门业务的气候融资。这包括为亚行和私人投资者创建更具商业可行性的项目,可以通过运营效率的提高、疫情后市场需求的复苏、气候融资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以及私营部门气候业务新领域的开发,来加强私营部门业务以提高气候融资规模。而且,亚行计划利用自有资源中的120亿美元来吸引高达180亿至300亿美元的新私人资本。
第四,支持在新冠后实现绿色、有韧性和包容性的复苏,包括通过东盟催化绿色金融基金和绿色复苏平台等创新融资平台,这些平台预计将调动资本市场和私营部门投资者的资金,来建设低碳基础设施。
第五,支持推动发展中成员国的改革进程,通过政策性贷款,支持相关政策的出台并推动机构增强气候韧性和减缓气候变化。
2021年,亚行的气候投融资规模为47.66亿美元,占总体投融资比重为13.35%,减排量约178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近两年亚行的气候投融资规模相较于2019年有所下降,但相比于2020年(10.46%),2021年亚行气候投融资占总体投融资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图 2 亚行2019-2021年投融资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亚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具体而言,在亚行2021年气候融资规模47.66亿美元中, 34.38亿美元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占气候投融资规模的72.1%。在气候减缓方面,亚行的能源政策支持一些可靠的和可负担的能源服务,并且承诺不再资助新的煤电项目。其能源转型机制(ETM)为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技术创造投资机会,加速燃煤电厂的退役,同时确保工人和社区的公正转型,正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进行试点。其余27.9%(13.28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相较于过去两年,适应融资的占比有所提升。在气候适应方面,亚行的重点是支持发展中经济体将其国家的适应计划转化为投资方案,协助确定、发展并资助在农业、水资源、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气候韧性方面的主权和非主权投资,同时也帮助开展一些在创新性气候适应措施的能力建设,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
图 3 2019-2021年亚行气候减缓、气候适应投融资资金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亚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气候投融资资金的投向领域来看,2021年亚行气候投融资资金占比最高的是交通领域(38%),具体项目包括中国、印度、越南、乌兹别克斯坦、东帝汶等国的快速交通系统投资项目、智能交通项目、地铁项目、绿色港口项目等。气候投融资资金投向占比第二高的是能源领域(28.95%),新能源赛道快速发展,具体项目包括柬埔寨、印度、泰国、越南、中国等国的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空气质量改善和可持续能源转型等项目。占比第三的是水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13%),具体项目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不丹、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洪水综合管理项目、城市供水及污水处理、韧性基础设施项目等。金融领域占比最低,仅为1%,具体项目主要包括中国海南省的气候融资和碳中和项目、不丹金融部门改革项目、孟加拉国后疫情时期就业创造、加强基建发展等。
图 4 2021年亚行气候投融资资金投向(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亚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从气候投融资资金的投向地区来看,2021年亚行气候投融资资金占比最高的是南亚地区(36.9%),达到17.59亿美元,主要投向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孟加拉国等国的能源、交通、供水及污水处理、农业等项目。其次是中亚和西亚,占比30.2%,达到14.37亿美元的气候资金规模,主要投向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农业、能源、水处理等项目。有9.4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投向东南亚地区(19.8%),主要投向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等国的能源、交通、公共管理等项目。此外,还有3%的气候资金投向多个国家,主要是各类包含多个国家的水资源部门气候适应能力建设项目、可持续基础设施推进项目、风险投资技术援助等。
图 5 亚行气候投融资资金地域投向(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亚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气候投融资进展情况
2015年12月,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式成立,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带来了精准有力的资金与技术供给,有效解决了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绿色发展针对性支持不足的问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同时,也为南北合作搭建了高效的资金、技术流通渠道,并构建了更符合亚洲发展中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即2020年推出的《AIIB-Amundi气候变化投资框架》和2022年三次修订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框架》。在《环境与社会政策框架》的规定下,亚投行于2022年4月公布的《能源部门战略:明天的可持续能源(草案)》中补充修订了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报告部分:要求客户对拟议项目在减缓与适应方面带来的气候变化影响、引致的风险等进行评估,并强制要求客户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虽未最终定稿,但从补充修订部分可以看出亚投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
截至2021年底,共有105个国家加入亚投行,其中包括51个本区域国家及54个非本区域国家,覆盖了81%的世界人口数量和65%的全球GDP,总共批准投资了160个项目,主要涉及能源、金融、交通、通信和城市管理等项目,总金额达到319.2亿美元。在过去六年中,亚投行积极推进对气候项目的投资,气候相关的资金规模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底,气候资金占亚投行批准资金总量的比重从去年的41%上升到48%,增速较快。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亚投行增加了大量针对疫情复苏、医疗卫生等资源的非气候相关类资金援助,并在2020年及2021年的气候投融资规模中排除了与这一部分相关的资金,未单独考虑医疗相关的气候效益。
图 6 亚投行2017-2021年投融资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亚投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2021年10月,亚投行在第六届理事会年会上承诺将加大气候投融资力度,预计到2030年,累计气候投融资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美元,是2019年首次发布年度气候投融资承诺时水平的4倍。同时也宣布,到2023年7月1日前,所有亚投行投资项目运作将实现与《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完全保持一致。此外,亚投行将于明年修订和更新2017年颁布的《能源行业战略》,排除政策中的煤电项目,且自该政策发布以来,亚投行从未批准对煤电项目的投资。
2021年,亚投行的气候投融资资金总额达到了29亿美元。具体而言,从亚投行2021年的气候投融资的资金投向行业看,交通领域的占比最高,为33%,具体项目包括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的智慧公交、铁路项目、道路提升项目等。其次是占比21%的能源领域,具体项目包括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马尔代夫等国的光伏发电项目、水电开发项目等。18%的气候资金投向城市管理领域,具体项目包括印度、伊斯坦布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固体废物管理项目、可持续城市服务项目等。14%的气候资金投向了水管理领域,具体项目包括中国和印度的洪灾修复、综合水资源管理等。其余10%投向金融产品领域,具体项目包括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卢旺达等国的信贷额度支持项目等。
图 7 2021年亚投行气候投融资资金投向
数据来源:亚投行官网.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2021年适应差距报告》,到2030年,仅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适应资金的年需求量为1400亿~3000亿美元/年;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800亿~5000亿美元/年,但目前的资金仍不及 2030 年数字的四分之一,气候适应资金的缺口巨大。2021年,在亚投行29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总额中,有78%的资金投向了气候减缓领域,20%投向了适应项目,其余的2%为兼具减缓、适应双重效益的资金。相比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气候适应融资占气候投融资总额的比重较低,但气候适应资金的数量逐年增加,在气候适应方面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以下将简单介绍两项亚投行的气候适应融资实践:
第一项是中国河南的洪涝灾后重建项目。2021年7月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河南省 150 个市县的数万人撤离,1450 万人受到影响,洪水对河南的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城市和乡村的道路、桥梁、供水设施、排水系统、堤坝和水坝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021年11月,亚投行为支持河南省郑州市、新乡市和焦作市这三个受洪灾影响最严重地区的灾后恢复和重建,加强三市综合洪水风险管理和洪水应急响应的能力,提供了高达1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其中的4000万用于适应工作。干预措施将侧重于恢复和重建受损基础设施,涉及水利、洪水管理、城市和交通方面,同时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和气候适应力。
另一项主要着眼于撬动规模更大的私人资本,投资致力于强化气候韧性建设的企业。私人资本在弥补气候适应资金缺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私人资本的参与会因为一些诸如信息不对称及低回报等障碍受到限制。为了扩大私人适应融资的规模,亚投行与全球首支专注于投资气候变化影响解决方案的私募股权基金Lightsmith Climate Resilience合作,致力于为深陷气候灾害的企业提供私人资金与适应性技术,提高企业的韧性复原力。截至2021年,亚投行与Lightsmith的合作主要有两个气候适应性融资实践,二者普遍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总融资额度高达1.86亿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来自于亚投行:一是一家来自马来西亚的集水技术公司SOURCE Global,其产品仅使用阳光和空气,就可以为企业和社区提供可靠、有弹性且负担得起的清洁饮用水供应,自投资以来,超过7,300名新的受益者已从集水板中获得清洁的饮用水;二是一家来自印度的农业和食品供应链服务公司WayCool Foods,致力于利用物理自动化和数字技术来大大减少食品浪费并提高农场的产量。亚投行与Lightsmith的投资动员的私人资本量达到6970万美元,助力两家公司扩张在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带来了88个新的就业岗位,实现了16吨二氧化碳减排量。
四、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多边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发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多边开发银行对于气候投融资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全球气候资金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多边开发银行仍需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撬动私人资本的潜力,助力全球气候工作的开展。因此,以下将从信息披露、规模框架、扩大资金规模等三个主要方面提出推动多边开发银行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气候投融资的信息披露。目前,尽管多边开发银行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气候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机构有关气候相关的投融资披露仍有待完善,如,缺乏专门的气候项目投融资明细,对于气候资金地域及行业投向等的表述宽泛,缺少对气候融资统计背后计算逻辑的公示等。因此建议多边开发银行建立规模化的气候项目投融资信息披露平台或数据库,全方位、全周期地跟踪气候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做到详细、一致、公开且透明。
第二,规模化、框架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类似于亚投行的《AIIB-Amundi气候变化投资框架》,转化《巴黎协定》的目标为基本的投资指标,从而有效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和机遇。多边开发银行可以开发制定专门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融资框架,同时符合自身的业务发展情况,如专注于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开发银行要考虑兼顾高标准的国际目标定位及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诉求等,规模化气候减缓与适应工作,持续细化国际上对于气候投融资的标准,建立针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原则,如可以考虑在多边开发银行内部实施内部碳定价,将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化,衡量项目的碳足迹,有效帮助识别并减轻项目融资的风险。
第三,持续扩大气候融资规模,拓展与多方国际伙伴的合作。总体而言,大部分多边开发银行的投融资模式主要集中于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贷款。为增加气候融资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多边开发银行让更多的私营部门释放出融资能力的潜质,多边开发银行应积极拓展融资方式与工具,创新金融工具来更快速地让其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循环,可以开发更多的混合型融资工具,同时在气候债券、气候基金等领域持续开发新的融资产品,动员更多的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气候投融资,最大化地撬动社会资本。此外,拓展多方的融资伙伴关系也是多边开发银行扩大融资规模的一种方式,例如亚行与政府、商业组织、多边融资机构等的联合融资业务、气候融资伙伴关系基金及亚投行与绿色气候基金、气候投资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ADB, 2019.Strategy 2030 Operational Plans Overview.Available at:Strategy 2030 Operational Plans Overview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org)
[2]AIIB, 2020.AIIB-Amundi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 Framework.Available at:AIIB-Amundi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 Framework - AIIB
[3]AIIB, 2022.Energy Sector Strategy: Sustainable Energy for Tomorrow.Available at:2022-AIIB-Energy-Sector-Strategy_Draft-for-Consultation.pdf
[4]AIIB, 2022.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ramework.Available at: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ramework - Framework Agreements - AIIB
[5]From billions to trillions : MDB contributions to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English).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Available at:https://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602761467999349576/From-billions-to-trillions-MDB-contributions-to-financing-for-development
[6]MDBs, 2022.2021 Joint Report on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Climate Finance.Available at:2021 Joint Report on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Banks’ Climate Finance (eib.org)
[7]Swiss Re Group, 2021.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for Asia.Available at: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for Asia | Swiss Re
[8]UNEP, 2021.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1.Available at: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1 (unep.org)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范欣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崔 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